南安石井民間發現一罕見清代鄭成功 木雕 像,只有18.5厘米高,老木匠看了一眼說,這是用臺灣的香樟木雕成的。昨日,記者隨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有關人士往實地采訪。
故宅角落發現清代木雕
來到石井鄭維炳故宅中,小樓外觀有六拱門,樓上三個,樓下三個。沿著舊式木梯通往二樓,但見不少間房間為木頭相隔開,雖墻體斑駁,依稀可見往昔的風華。主人多已搬往別處居住,樓下住著租戶。
就在二樓的廳上,一不起眼的墻壁柜,陳放著一不起眼的雕像,屬于袖珍型,且木雕的頭帽部受損,布有灰塵,因此也長時間以來沒有人去碰。
鄭新新先生介紹,鄭維炳是他的曾祖父,木雕像是祖父珍藏的,祖父名字為鄭文煥,記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自己放學回家時,看到祖父拿著一用紅布蓋著的籃子回來,里面就放著這一木雕像。祖父從籃子里拿出雕像,放進臉盆里小心清洗。后來,祖父將雕像密藏于衣櫥或米缸等多個地方,秘不示人。當時,自己也只知這是“國姓公”。
如今,石井上了六七十歲年紀的老人,一說起鄭維炳,無有不知的。據說,鄭維炳在當地有很好的口碑,是一位心懷慈善的長者,常幫助有困難的人,當街頭上若有無主尸體出現,往往是他掏錢給予入土安葬。
鄭成功墓在南安曾兩次被盜,一次在1929年,一次發生于1946年。1929年,鄭維炳曾代表石井鄭氏,帶隊整理被盜后的鄭陵。出土的鄭成功玉帶有玉17塊,當時17塊玉由鄭成功后裔的各房平均分了保管。鄭維炳那時相當于族長,保存了比較多塊,其他各房大都保留一塊或兩塊。后來,這些玉帶上的玉由南安文管部門收藏,為國家一級文物。
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許慶芳先生等人表示,在鄭維炳故宅發現清代鄭成功木雕像不是偶然的,該故宅中出了兩位人物,一位是鄭維炳,一位是珍貴《延平王起義實錄》的抄錄者鄭叔成,不少珍貴史料從這里流出。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者故宅的維修等,以后還陸續會有新的發現。
可作鄭成功長相參考
石井一位常年維修木雕的老先生洪開通告訴記者,他測量了一下木雕高度,18.5厘米。他說,憑幾十年接觸木雕的經驗,一眼可識別該木雕為稀罕物,而且是用臺灣的樟木雕就的,年代或可能為清代中期,工藝相當精湛。
該木雕的鄭成功形象:頭頂王帽,身穿龍袍,腰圍玉帶,左手按膝,腳穿靴子,臉部表情生動,威風凜凜狀,坐的是龍頭交椅。他猜測,大約在清代時,有木匠使用了臺灣的香樟,凝聚心血雕刻出了這尊鄭成功像。
洪老先生說,他有把握將頭帽部殘缺處仿古修舊如舊,另外,右側斷的交椅扶手處需要接一下,他認為,其他地方則不適宜再去修繕,應該維持原狀。
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有關人士認為,鄭成功長什么樣,還是一個謎。如今存世的四種鄭成功畫像,究竟哪一種是真人形象,存在不同的看法,史學界尚無定論。古代存世的鄭成功木雕刻少之又少,石井鄭成功故鄉清代鄭成功木雕像的發現,不僅可作為鄭成功臉譜的一種參考,無疑還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與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