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木雕 多是以硬木和黃楊木為主要材料刻制而成的工藝美術作品。浙江東陽地區從事木雕的人眾多,且東陽木雕比潮州木雕應用范圍更加廣泛,因其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而得名。這種始于唐代的東陽木雕,在宋代時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至明清兩代形成一套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裝飾手法。如明永樂年間建造的盧宅“肅雍堂”,木雕、磚雕、彩繪裝飾皆極其精致,氣勢巍峨。東陽木雕也分大、中、小三種形式:大型的主要運用于廟宇、廳樓、舞臺頂、門窗、梁柱和牛腿(建筑上的替木,當地人稱之為“牛腿”)等;中型的主要是床、柜、櫥、桌椅、箱凳、屏風等明面的刻制;小型的大多是文玩和陳設品,有盆、盒、掛屏、文房用具,也有圓雕的人物、花鳥、動物等。
東陽木雕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木雕藝人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從建筑到家具都力求以穩重、樸實的風格為王。雕刻技法繁多,雕刻內容多以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為題材,圖案常用“滿花”形式,即畫面布滿花紋。如家具的傳統造型框式結構,框內百花交錯,雖然構圖豐滿,但滿而不壅,松而不散,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在雕刻制作工藝方面,東陽木雕較注重追求拙中取精、憨中現巧的方式。刻繪山水、花鳥,大多保留平面多層次的深、淺浮雕形式,以鳥瞰平面的構圖,再結合鏤雕、圓雕等技巧,將山水與人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線條舒展流暢,使所刻圖案遠近耐觀,富有一定的立體感;透視效果也極佳,在豐滿的花紋中,能使人看出所刻主題的中心內容。刻畫人物形象方面,采用的往往是線面結合的方式,注重人物動態和整體效果的結合;多根據木紋的紋路,將比較有特征的木紋巧妙地運用在人物的各個部位,使所刻出的作品精中現巧,巧中更巧,形成一種奇異的特征,在國內外影響范圍極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