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問題已經引起中國最高決策當局的關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周專題詢問了糧食安全問題,這在中國是第一次。
一位參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十六次會議的相關人士告訴本報,“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財政和金融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可能會加大”。
另外,本報獲悉,中國糧食經濟學會、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撰寫的一份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的深度調研報告,引起國務院高層的高度重視并獲重要批示,該報告預測下一次糧食周期性波動將在近期內發生,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消減糧食周期性波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建議。
據了解,該報告主要內容將在“十二五”規劃中被相關部委用作重點研究。
引入財政金融支持
上述人士告訴本報,參加此次專題詢問的包括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和農業部等眾多部委官員,另外,銀監會一位副主席、央行行長助理以及保監會主席助理等也參與其中。
專題詢問主要圍繞國務院關于國家糧食安全工作情況的報告來進行。該報告提出,要建立健全以公共財政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落實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金投向糧食生產。
另外,報告中也提到,要大力發展小額信貸,鼓勵發展適合糧食生產需要的微型金融服務。創新糧食信貸擔保方式,擴大質押品范圍。健全農業保險和再保險體系,研究建立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穩步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
事實上,近七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到了期貨市場。2004年的表述是完善糧食、農產品期貨市場;近幾年則是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肯定了期貨市場的作用,并對其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我國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指導方針。
對糧食生產引入財政和金融支持,首先來自于避免糧食行業的周期性波動。
事實上,在上述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和糧食行業協會提交的調研報告中,已經將糧食周期性波動列為影響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指糧食在產量、供求和價格三個方面的波動,其中又以糧食產量波動為主。
該報告是中國糧食經濟學會、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就組織數十名糧食專家,從2008年開始對糧食周期性波動做的深入調查研究,直到今年4月份才結束。6月形成文字報告,上報國務院和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等多個機構。
通過兩年多的調研,糧食專家們從調查中獲得這樣的結論,建國60多年來,我國糧食周期性波動有一些特點:平均每15年就會出現一次大波動,每5年出現一次小波動;不同糧食品種波動差異很大,稻谷是每次波動敏感度最強的標志性品種,短缺和過剩均從稻谷開始;糧食總產量每增產1億噸需要15年時間,且每登上一個增產1億噸產量平臺后,均會出現較長時間的波動徘徊。
造成我國糧食周期性波動的最根本因素是國家關于農業政策的變化。調研結果表明,糧食價格每提高1%,糧食生產就增加0.2%左右;國家財政支出比例每增加1%,糧食產量就增加2%以上。可見,我國糧食和財政政策對糧食生產的激勵和抑制作用十分顯著。
糧食豐產后的隱憂
從2004年開始,我國糧食連續6年獲得增產,按照農業部的預計,今年我國糧食依然會獲得豐收并將繼續增產。
在我國糧食產量連續遞增的大好形勢下,中國糧食經濟學會、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拋出 “糧食周期性波動將在近期內發生”的結論多少讓人感到難以理解。
前述中國糧食經濟協會的負責人告訴本報,雖然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六連增”,但目前糧食波動的潛在因素也很多。“按照以往的經驗,往往是糧食產量的最高年,就是糧食周期性波動下降的開始。”
他舉例說,我國在1985年和2003年兩次糧食總產出現大幅波動。1985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下降1662萬畝,是上世紀80年代降幅最大的一年,糧食總產也比上年減產2820萬噸,減幅也最大;2003年糧食種植面積則是降至建國以來的歷史最低水平,糧食產量比上年減產2636萬噸。
兩次造成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減少的一個潛在原因,與當時大批青壯年農民背井離鄉涌入城市打工,留在農村種糧的農業勞動力老化,對種糧的人力投入和經濟投入降低,導致糧食種植面積大幅下降,有很大關系。而農民棄農從工的根本原因是,農民種糧與種植經濟作物和外出打工的比較效益差距太大,因此當時很多農村出現減少種糧面積和農地撂荒現象。
讓糧食專家們擔憂的是,當前,很多80后的新生代農民幾乎全都涌入城市打工,不愿留在農村種地,種糧的大都由老人、婦女和兒童來承擔,這對保障糧食安全極為不利。而相關政府部門對此并沒引起足夠的重視。
今年春季西南大旱,云南、貴州等省出現缺糧,今夏以來,玉米、小麥和水稻出現價格輪番上漲,以及很多省份農業遭受到持續不斷的洪澇災害,也讓很多領域的專家對我國糧食安全問題表示擔憂。
在一些糧食專家看來,今年出現的包括糧食在內的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讓政府在市場調控方面分明顯得有些捉襟見肘。再結合很多人對今年通脹預期的擔憂,這讓他們聯想到1988年、1993年,在這兩年,我國均出現了糧食周期性波動和通貨膨脹交匯的態勢,并誘發了群眾搶購糧食的恐慌心理,導致經濟劇烈震蕩。
身兼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和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的會長白美清對此也有擔憂,在今年夏季的第十三屆中國糧食論壇上,他曾這樣說:“如果國內結構性通脹與國際輸入型通脹碰在一起,就更增加了對經濟的沖擊。鑒于目前國內通脹苗頭開始顯現,國際金融危機風波未平,需要提前采取預防措施,穩定經濟,穩定全局。”
直補宜提上日程
在專家們看來,糧食周期性波動是客觀存在的經濟規律,人類不可能將它消除,只能采取措施加以預防和消減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按照專家們的預測,下一次糧食周期性波動將在近期內發生,因此必須未雨綢繆,提前防范。
對于如何采取措施加以預防和消減糧食周期性波動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上述中國糧食經濟協會的負責人表示,重點要從構建激勵和引導農民穩定糧食的長效機制、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高糧食單產以及提高抵御水旱等農業災害等方面著力。
在激勵農民提高種糧積極性方面,最受專家們推舉的是建議對糧農實行“糧田永包制”、“直接補貼由‘單向刺激’變為‘雙向保護’”,糧價方面則建議政府減少行政干預,主張“堅持糧食價格通過市場形成”的機制。
按照我國現行的農地制度,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農民以承包方式獲得的土地使用權長久不變,但有很關鍵的一點——農地是屬于集體所有的。目前對糧農實行的多項直接補貼政策只偏重于激勵農民多產糧食的 “單向刺激”,而在糧食相對過剩時,政府缺少引導農民節制生產的“休耕補貼”;在農民因受災減產時,政府也沒有根據成災面積給予農民合理的“受災補貼”。
對于現行的農地集體所有制度,專家們認為,“集體”這個主體太虛化,因此建議,讓農地“被虛化了的集體所有權變為農戶真實的所有權”,還地于農,還權于民,讓農民成為事實上的農地所有者。
專家們對糧食直補政策的建議是,要把目前對糧農的“單向刺激”改為“雙向保護”,使農民在需要增產糧食和因暫時供過于求減少糧食生產或受災減產時,都能享受到國家政策補助和優惠扶持。
我國目前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基本是政府在主導。專家們認為,政府對糧食價格干預過多會扭曲供求關系,造成市場信號失真,特別是由于政策原因,目前仍然在擴大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對糧食生產十分不利。
為此,專家們建議,應當讓市場在糧食價格形成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與此同時,政府應對目前消費品物價指數(CPI)計算項目適當進行調整。“至少使農產品價格與工業品價格今后不再出現新的‘剪刀差’。”上述中國糧食經濟協會的負責人這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