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一北,金地的兩位舊將張華綱與趙漢忠,同時選擇了地產基金作為自己的“新歸宿”。比趙漢忠與張華綱更早,從SOHO(中國)離職的高級副總裁蘇鑫,也已選擇投身地產人民幣基金領域。
房地產行業的人事震蕩,似乎給了苦于尋找地產專業投資人才無門的社會游資以新的機會,畢竟在這個復雜的經濟環境中,房地產仍然是資金的主要去向之一。
新歸宿
北京、上海兩地相距1440公里,但這并不影響張華綱與趙漢忠這兩位前金地“舊將”之間的默契,在先后告別金地之后,兩個人同時選擇了地產基金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新開始”。
“在原來金地的體系內,張總和趙總都是比較激進的風格,強調發展。”一位先于趙、張二人離職的前任金地高管提及他們之時,仍然“以總相稱”。此時,張華綱正在北京尋找可供投資的房地產項目;而趙漢忠則在上海,與郭廣昌、周新等上海灘的商界賢達一起,謀劃用基金打造民企CBD的事宜。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張華綱在北京尋找適于投資的房地產項目,資金的初期募集工作已經基本完成,規模在40億元人民幣上下。在離開金地之前,張華綱就頗為擅長基金運作,金地集團與荷蘭ING的地產基金合作,便是在張華綱的積極斡旋之下促成。
趙漢忠的“民企CBD”則更為具象。那將是一家由趙漢忠、郭廣昌、周新等16家上海世博會民企館贊助商共同組建的合伙制公司,他們將共同出資謀劃在中國各地開發建設屬于民企的CBD。“9月份將在上海對外宣布此事情。”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至于張華綱所募集資金的動向,這位知情人士并未多言。
這已經并非“先例”。在此之前,從SOHO(中國)離職的主管銷售的副總裁蘇鑫以及原來的“京城地產達人”張民耕,都已經開始專事地產人民幣基金,蘇鑫“掌舵”的高和投資在北京已經成功運作了多個項目,而張民耕則主要專注于三線城市的地產項目投資運作。
資金“盛”
“很多民間資金還是很希望能夠投資到房地產行業當中的,但是,他們缺乏可以信任的渠道。”此前蘇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何在房地產職業經理人離職之后,地產基金通常會成為其創業主要方向的原因所在。這些房地產職業經理人的經歷與其供職于地產公司的人脈,都更容易讓資金的所有者產生“信任”。
記者了解到,從趙漢忠與張華綱募集資金的情況來看,都沒有花費太大的氣力,均在4~5個月內完成初期資金的募集,其中張華綱的初期募集資金在40億元上下,而趙漢忠的初期募集資金則在30億~ 60億元之間。
張華綱與趙漢忠的離職風波不過一月有余,即使加上前期準備,亦不超過一年。如此短時間之內便可募集如此規模的資金,無外乎試圖進入房地產行業的資金充裕的原因。頗為巧合的是,趙漢忠主政的星浩基金,其參與者郭廣昌旗下的上海復地,目前已經將房地產的PE投資作為自身的一項主要業務。
“我所了解的,目前在運作的地產人民幣基金,全國不止30家,其中真正募資成功的有十幾家。真正能有房地產投向項目運作的,大概不超過5家。”曾供職于渣打銀行的一位前任中國區高管,目前也正在從事類似的基金運作。
蘇鑫則告訴記者,這類試圖進入房地產領域的資金,既有一些來自于中小企業主,又有一些來自于機構的資金,這些資金進入房地產領域的訴求很強,但是,他們屬于行業外資金,對地產行業不甚精通,因此,合理的渠道和發起者是關鍵所在。
顯然,張華綱、趙漢忠、蘇鑫、張民耕這樣的地產“老槍”們,恰恰符合資金的如是標準。
真與假
美國美林銀行中國區直接投資部負責人蓬剛,仍像一個理想主義者。在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地產人民幣基金風起云涌的局面之時,他認為,以成熟基金的運營模式與標準考量,其中有真有假,有虛有實。
“一只基金,從獨立性、投資決策的科學性、道德風險的控制等方面看,都應該是募集者、投資項目、基金運營的管理者合理分離的。但目前,國內有很多從事地產業務的人民幣基金,都是開發商自己發起的,投向也是與這個開發商關聯的房地產項目。這怎么能稱之為基金呢?”蓬剛表示。
業界不少專業人士認為,目前之所以出現地產商熱衷于發起成立人民幣基金的局面,實際與宏觀調控導致銀行信貸與再融資兩條途徑全部收緊,地產商缺乏暢通的融資渠道相關,因此,有不少開發企業發起募集資金的真實目的,在于給自身項目變相輸血融資。
一位不愿具名的央行人士告訴記者,對于人民幣基金的運作,只要符合《合伙企業法》的規定,其他監管政策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目前,對于基金是否獨立運作,是否禁止投向關聯項目等,都沒有具體的監管規定。
不過,包括在中國地產行業率先試水金融化運作的首創集團總經理劉曉光在內的不少專業人士都認為,在目前中國投資制度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很難指望一家基金獨立地找到合適的、優質的投資項目。而在這種情況下,開發企業發起的基金,則在項目尋找上獨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