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寧波日報 餐館老板隨身帶著開瓶器,只為店里忙的時候,要充當服務員,為客人開酒;店長對染發男服務生睜只眼閉只眼,因為“有回看到男服務生戴了耳釘,就當場說了他兩句。結果下午他就炒我們飯店魷魚了”……杭城知名餐館的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聚在一起談論用工難,發出一片嘆息聲(9月3日《錢江晚報》)。
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顯著變化,加上與別的行業比,餐飲行業性價比低等原因,餐飲行業用工難不獨杭州所有,漸成一種普遍現象。而這種勞動力供不應求的矛盾,將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日漸式微,大城市生活成本攀升而不斷凸現和加重。現實條件難以改變甚或越來越糟,應對之法除了漲工資這樣的“硬手段”,以及不換臺布、讓客人自己點菜倒茶這樣的“小伎倆”,還有觀念轉變一條“陽光道”好走。
按理說,與別的行業相比,餐飲業對服務人員的年齡、文憑、容貌、身材等不必有太高的要求,能做到服務周到體貼即可。但由于國人的“面子”心理嚴重,加上我們的勞動力一度過剩,餐飲業招服務員像航空業招空姐一樣,染上了“選美病”,顧客也習慣甚至喜歡上了讓“美女”端茶倒水。其實,在一些發達國家,餐飲業的服務員要么是拿計時工資的在校大學生,要么就是“大媽大叔”們甚至“銀發一族”。在校大學生賺計時工資,工學兩利,自然賣力;“大媽大叔”們年紀大了,就業較難(像“4050”人員),雖沒了“青春靚麗”,但多了從容耐心和求穩心理,服務也能“別有韻味”。
餐館雇在校大學生當服務員多了,有利于勞動制度的規范。與年輕人相比,“大媽大叔”們在餐飲服務行業一樣有競爭力,但餐館因為怕顧客不買賬,也只敢讓她(他)們“做做換毛巾和骨碟的工作”。這不能不說是個觀念問題。而受現實所迫,“不重表面重實質”的觀念轉變勢所必然。而這不僅可以破解用工難,對社會進步也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