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聰安防網】高清視頻監控及其產品正越來越多地充斥著我們的視野,在可見的將來,高清監控將在很大程度上對視頻監控應用模式產生影響。那么,什么是高清?對高清的需求如何?高清離我們還有多遠?它將走向何方?通過對這些話題的探討,我們也許能夠初步理解高清應用的本質。
40年來,以CCD為代表的圖像傳感器技術經過不斷的發展、完善,形成了多種體系架構,適用于不同領域。人們對于圖像分辨率的持續追求成為圖像傳感器技術不斷革新的動力之一。這一點在消費類視頻應用領域體現得尤為突出,兩三年前購買的數碼相機,在今天看來顯得笨重且清晰度不夠。動輒千萬像素的圖片,使得我們的家用電腦在處理時常常力不從心。
然而在安保視頻監控領域,以CIF、4CIF為主力的分辨率規格持續使用至今,圖像清晰度仍然頑固地堅守在200~400TVL水平。難道是眾多的視頻監控產品廠商沒有意識到消費領域的高清潮流嗎?實際上,很多著名的監控產品廠家同時也是消費類電子產品的巨擘,憑借他們的技術實力在這兩個領域中進行技術的相互轉換是非常容易的。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成本的問題。傳感器本身的成本、傳輸成本、存儲成本等等,都成為制約視頻監控清晰度的因素。要解決這些問題,單靠安防行業本身是不夠的,需要全行業的共同提高。
什么是高清?
說起高清概念,目前安防行業對它的定義還不是很統一。有時“高清”被作為相對概念提出,例如數字化視頻監控技術的早期階段,CIF分辨率被稱為“標清”,4CIF則被稱為“高清”,因為這幾乎是模數混合系統所能提供的最高分辨率了。當監控分辨率提升到100萬像素以上級別時,再使用這種相對的“高清”概念就不合時宜了。因此業界有必要進行一些約定,例如百萬像素以上級別方能稱為“高清”,如720P以上的分辨率規格可以提供700TVL以上的圖像分辨力。百萬像素以下級別的,都只能稱為“標清”。這樣的約定參考了數字電視中對高清的定義。另外在國際電聯的ITU-RBT.1201建議中還規定了“超高清”(HRI)的若干定義,其中HRI的入門級清晰度為1920×1080,相當于200萬像素級別。
近年來,圖像傳感器的制造技術日趨成熟,尤其是大尺寸、高密度的傳感器制造技術逐漸在成本和性能上取得平衡。在網絡傳輸方面,以光傳輸系統為代表的高速網絡傳輸技術應用日益普及,跨越較大地理范圍的超高速骨干網絡和局部地區的高速網絡已成為常態,通過網絡進行大碼流的高清圖像實時傳輸已經成為可能,而且資費還有不斷下調的空間。在存儲方面,硬盤的單位容量存儲成本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下降,例如2005年至今,普通硬盤的單位存儲成本由4年前的10元/GB左右下降到目前的0.8元/GB左右。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以高清晰度、相對較高的碼率以及相對較大的錄像容量為特征的高清監控應用,具備了應用基礎,與普通用戶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了。
近兩年來,以IP攝像機為主要產品形態的高清監控產品正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用一位用戶的話來說,那就是“一夜之間,鋪天蓋地”。而且不單只高清采集設備,就連用于高清接入和管理的NVR、H-DVR、存儲等等配套設備也已經出現且不斷成熟。
[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