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于有效血藥濃度的時間過長, 過于頻繁調換抗生素使各種抗生素維持有效血藥濃度時間過短。一般藥物,欲達有效濃度需45個半衰期,相對穩定于一定水平,才干發揮療效,抗感染藥物更應注意血藥濃度,按一般繼續恒速靜滴。如果調換頻繁,藥物無法達有效血藥濃度,反使細菌發生耐藥性
將青霉素類全日量一次性滴入
青霉素類藥靜滴血藥濃度達峰很快,將青霉素類全日量一次性滴入 < 青霉素類藥靜滴血藥濃度達峰很快。青霉素為0.5小時,而消除半衰期為0.65~0.70小時,經過34小時約90%已排泄,6小時血藥濃度已低于MIC最低抑菌濃度)而細菌受到青霉素沖擊后再生長只需34小時,若1次/日靜滴,則細菌有>12小時不接觸藥物,從而繼續繁殖,而繁殖的細菌到下一次藥物達峰時又不易被殺滅,致使青霉素不能發揮其應有的療效。
青霉素靜滴160萬~400萬U24次/日, 應嚴格按藥典規定。使其充分發揮繁殖
得到最好的療效, 期殺菌優勢。同時防止一次性大劑量給藥帶來的不良反應。
青霉素類用葡萄糖作溶媒
故一般用0.9%氯化鈉注射液 葡萄糖對青霉素的6-內酰胺鍵具有催化分解作用。
濃度愈高愈不穩定, 作溶媒。葡萄糖溶液偏酸性增加青霉素鈉的水解。如屬必需則應在短時間內滴完。
青霉素類與紅霉素聯用
而紅霉為快速抑菌藥, 青霉素類為繁殖期殺菌藥。兩者合用時,青霉素的殺菌作用大大減弱,臨床考慮細菌、支原體感染時,可先用青霉素,待其起效后再加用紅霉素。
青霉素鈉與碳酸氫鈉合用
若pH<5或pH>8時極易分解。因青霉素為6-氨基青霉素酸的衍生物, 青霉素鈉(或鉀鹽)水溶液pH6~6.5時最穩定。6-氨基青霉素酸系由6-內酰胺與四氫噻唑兩環組成,極易被酸、堿所分解而失去活性。
但如不合理應用仍會導致抗菌藥物療效的降低, 雖然青霉素類抗生素具有療效佳、不良反應小等優點。耐藥菌的發生等,故臨床應科學正確地運用以保證療效,防止不良反應。
青霉素類藥物靜滴時的輸注速度
單位時間內進入體內過多藥物會引起腦、手等不良反應。過慢又會使其水解和發生聚合, 青霉素類藥物靜滴時速度過快使機體難以適應。只要有0.1%四聚物形成,就足以引發過敏反應。水解又使青霉素療效下降,所以最好將一次劑量的青霉素溶在100ml0.9%氯化鈉注射用溶媒中。于0.51小時內滴完,并嚴格遵照現配現用的原則,絕不可久置再用。
不可與維生素C混合靜滴
可使青霉素分解破壞, 因為維生素C具有較強的還原性。且維生素C注射液中的每一種成分,都能影響氨基青霉素的穩定性,使其降效或失效。
不可與含醇的藥物合用
乙醇能加速6-內醚胺環水解, 如氫化可的松、氯霉素等均以乙醇為溶媒。而使青霉素降效。
不可與下列藥物混合
可發生沉淀、混濁或變色, 青霉素與酚妥拉明、去甲腎上腺素、阿托品、撲爾敏、輔酶A細胞色素C維生素B6催產素、利血平、苯妥英鈉、氯丙嗪、異丙嗪等藥混合后。應禁忌混合靜滴。
抗生素更換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