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國幾代造船人的雄心壯志。抓住機遇, 從造船大國到造船強國。直面挑戰,國船舶工業必將披荊斬棘、揚帆遠行。
近幾十年來, 當前。國船舶工業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1994年,國成為世界第三大造船國。2008年,國由世界第三大造船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造船國。
國的船舶工業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船舶工業如何轉變發展方式,使我國實現由造船大國到造船強國的轉變?記者對大連這個港口鄉村進行了深入調研。
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區位優勢
也是東北腹地與國際市場連接的主要通道和航運服務中心。 大連是國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和東北地區最大的貨物轉運樞紐。
大連的造船史是國船舶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因港而生、因港而興。
大連市船舶工業已基本形成了集船舶建造、修理、配套、技術研發及試驗設施等為一體的結構較為合理、門類日趨齊全、互補性逐漸增強的船舶工業體系。大連市市長助理、經信委主任劉巖告訴記者。 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為大連船舶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經過百余年的發展。
大連市船舶工業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2009年, 近年來。大連市造船完工量達484萬載重噸,占世界完工量的4.0%,占全國的11.4%,各港口鄉村中僅次于上海,位居全國第二。
已經具備了生產世界現有各類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的硬件制造能力。劉巖說。
大連市就編制了大連市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致力于打造世界級的船舶工業基地。根據規劃, 早在2004年。2010年年底,大連市將形成3個造船基地和5個相應的配套園區。
也為大連市船舶工業發展蓄積了優勢。大連市經信委交通運輸裝備處副主任李德虎介紹說, 眾多國際型船企的聚集。目前,大連市已有規模以上造船、修船企業28家,船舶研發中心和設計公司20家,船用配套企業150余家,成規模的游艇制造企業10家,基本形成了多種所有制成分的船舶產業集聚群,成為大連市工業經濟繼續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大連市的造船能力將達到1300萬載重噸, 預計到2011年。產值將達到870億元,將成為我國最大的世界級船舶工業基地之一;2015年,造船能力達到1500萬載重噸,船舶工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
開拓創新大力發展海洋工程
但是國船舶業大而不強的局面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李德虎告訴記者, 雖然目前我國的造船能力已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要想使我國從造船大國真正成為造船強國,就必需轉變發展方式、努力開拓創新,向著海洋工程裝備設計、總包技術等方向發展。這一領域發展前景廣闊,國家非常重視發展海洋工程。
大連市作為環渤海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之一, 多年來。一直注重在海洋工程方面的發展。
國已在船舶工業相對集中和發達的地區陸續建設了一些海洋工程基地, 從事船舶行業研究十幾年的大連市經信委交通運輸裝備處李心理說:目前。其中就包括大船集團和中遠船務。
大船集團是目前國內建造海洋工程產品數量和類型最多的企業, 據了解。海洋工程產品設計建造領域最具優勢。該集團總經理劉征說,同時具有大型自升式鉆井平臺、半潛式鉆井平臺和海上浮動生產儲油輪設計建造經驗的企業,并已成為國內大型國際海洋工程項目的總包商。
目前中遠船務在南通、大連、廣州、上海等地擁有6家國內領先、國際上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大型修船廠及9家專業化修船配套、服務企業, 中遠船務工程總公司總經理王興如告訴記者。并在江蘇啟東建成了海洋工程專業化制造基地。
大連市正在把海洋工程裝備作為新興產業加以大力發展。今年全市海洋工程產品的產值力爭達到80億元, 依托大船集團等骨干企業。比2009年翻一番。2013年,海洋工程產品產值預計達到200億元,2015年將達到300億元。劉巖說。
海洋工程是一個全球競爭的產業, 據介紹。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勞動密集,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業,產業帶動性強。與發達國家相比,國海洋工程產業還存在設計開發能力缺乏、裝備設計建造水平較低等問題。與此同時,國發展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也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一方面,隨著國家經濟實力不時增強,國已具有支撐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的經濟實力;隨著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的建立,國已擁有完整的鋼鐵、能源、交通運輸和機電設備基礎制造體系;隨著勞動生產效率繼續提高,國已形成了發展海工工程設備產業所需的技術和人才條件。另一方面,國勞動力利息優勢仍然明顯,這些因素與發展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所需要的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勞動密集特點相吻合,形成了國發展海洋工程的綜合競爭優勢。
轉型升級迎來蓬勃發展的明天
國船舶工業發展中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 當前。比如結構性能力過剩矛盾逐漸顯現,產業集中度沒有明顯提升,產業對外依存度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國船舶工業發展中遇到問題也是大連市船舶工業發展的瓶頸。劉巖告訴記者,但是也在發展中積極地探索出路。
防范市場風險;二是轉變發展方式, 記者了解到大連市制定了船舶工業調整振興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一是大力開拓市場。加快結構調整;三是優化產業布局,實現聚集發展;四是擴大對外開放,提升競爭能力。
國船舶工業運行呈良性態勢。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 今年以來。今年1至5月,全國造船完工量237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94.9%;銜接船舶訂單量196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6.7倍;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544億元,同比增長24.2%。抓住市場回暖的時機,國骨干船舶企業加大了銜接訂單的力度,船舶企業經濟效益全面回升,實現利潤堅持增長。
國際金融危機和行業自身周期性規律的雙重影響下, 當前。國際船舶市場正在經歷一個發展的低潮,國船舶工業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