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到總量”和“人均”兩個方面。2000年中國GDP達到89004億元人民幣,觀察中國經濟問題。按當年匯率計算超越10000億美元,世界排名第六,經濟總量已經相當可觀。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也就是按國際共同價格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位次還要提前。但是現在人均還不到1000美元,剛剛進入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的行列,還是一個比較窮的國家。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完成了頭兩步,并不是走完了現代化全程的2/3大約還要經過50年左右時間,本世紀中葉,才干基本實現現代化。對于實現現代化的艱巨性和臨時性要有清醒的認識。從新世紀開始,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始向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新的發展階段。今后10年,中國經濟預期年均增長7%左右,2010年GDP比2000年增長1倍。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是7%,雖然有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增長減速的有利影響,下半年經濟增長速度會慢于上半年,全年經濟增長目標仍然可以達到明年仍有可能保持7%左右的經濟增長率。今后51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為以下七個方面:第一,調整經濟結構這是今后相當長時間經濟發展的主線。要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使我國經濟發展上一個新的水平,而不僅是GDP總量的低水平的擴張。產業結構調整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中國技術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調整中需要注意處置兩個關系:一是發展新興產業和用新技術改造激進產業的關系,一是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關系。第二,加快鄉村化進程。農村經濟發展有近期的問題,也有遠期的問題。90年代以來有兩個基本情況:一是糧食產量年均增長速度明顯高于人口增長速度,二是城鄉居民人均口糧消費下降。這帶來了過去所沒有過的相當多農產品銷售困難的現象。現在不少農產品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很難再用提高農產品價格的方法增加農民收入。中國農業單產并不低,種糧不賺錢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達不到規模經營,單純務農很難使農民富裕起來。農村有大量剩余勞動力,加上農業季節性的特點,許多地方是一個月過年,三個月種田,八個月賭錢”鄉鎮企業是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來源,非農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但許多鄉鎮企業面臨生產過剩和銷售困難,初始階段那種低水平的規模擴張已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應該包括鄉鎮企業。從長遠來說,農村問題的根本解決,要靠工業化和城市化,靠大量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可以這樣說: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最困難之點,不在鄉村,而在廣大農村地區;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起步點在鄉村,最終落腳點是農村。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艱巨的任務。推進鄉村化是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為了推進鄉村化,臨時以來所實行的限制農民進城的政策需要改變,同時要完善制度,加強管理,堅持社會穩定。第三,西部大開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普遍規律,中國在幾千年歷史上,地區發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論東部還是西部,省、自治區內部各市、縣之間,差別呈擴大的趨勢,這是各個地方經濟發展要解決的問題。區域經濟政策要強調兩個大局。允許一局部地區先富裕起來是一個大局,這個政策要堅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是放松或者延緩東部地區發展。東部地區的發展,過去是今后相當長時期仍然是從財力、物力和技術上支撐國民經濟全局的極為重要的力量,也是支持西部開發和加快中西部發展的條件,東部地區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現地區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這也是一個大局。西部地區不實現現代化,也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第四,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世界性大課題。新的發展階段,應該把可繼續發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環境。人口問題是國經濟發展中的特殊問題。人口問題過去是兩句話: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現在應該加一句話:注意老齡化問題。國現在60歲以上人口占10%。西方國家在人口基數小、經濟發達的條件下,經過臨時的發展呈現了老齡化,尚且遇到很多問題。國在經濟不發達、人口基數很大的條件下,很短的時期內進入老齡社會,困難更大。老齡化會帶來“生之者寡,食之者眾”問題,需要預謀對應之策,健全社會保證制度環境維護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環境維護可以推動企業技術改造,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形成環境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國環境惡化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扭轉,現在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了對于環境問題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依照“十五”計劃,2005年經濟增長5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要比2000年減少10%。經濟發達國家人均2000美元時開始治理環境,國在人均不到800美元的條件下開始大規模控制環境污染,難度更大,要靠長期努力。第五,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現在只是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說,有了一個雛形,一個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處還很多,仍然需要強調體制創新,通過深化改革為經濟發展提供體制保證。加入WTO標志著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就是建立與國際市場經濟規則接軌的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體制創新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局部。第六,發展開放型經濟。中國所處的國際經濟環境和對外經濟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對外開放擴大。經濟全球化是一種趨勢,交織著各個國家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激烈的競爭,肯定經過許多曲折和反復。其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是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但我國經濟技術落后,同發達國家的競爭中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加入WTO給我國經濟帶來新的機遇,這是具有很大挑戰性的機遇;面臨的挑戰也是包括著發展機遇的挑戰。加入WTO只是獲得入場券和參賽資格,關鍵是提高我國經濟的競爭能力。第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處置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關系,積累和消費的關系上,要兼顧國計和民生;社會政策上,要注重調節社會分配和解決就業問題。國面臨著沉重的就業壓力。今后5年城鎮將新增就業崗位4000萬個,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4000萬人。達到這樣的目標,城鎮失業者仍將有1200萬人以上,農村仍將有1億以上的剩余勞動力。積極擴大就業是需要臨時堅持的一項基本政策。中國市場商品短缺的狀況已經結束,現在供過于求,沒有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國內市場不可能開拓,經濟就不可能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