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電池需要陽光的照射, 這一次。但全球最大的光伏企業無錫尚德卻為一片陰霾所籠罩。11月底,尚德發布2011年第三季度財報,凈虧損為1.164億美元,截至目前虧損額最大的光伏企業。
不只如此。尚德今年壞消息不斷—多名高管離職、與供應商中止合作關系并賠付2.12億美元、詐捐門,再加上被收購以及破產的傳言。其股價從2008年高峰時期的90美元跌至2.08美元。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涵說,這是尚德為自己的短視付出的代價。從2005年以來,光伏行業一路高奏凱歌,尚德沒有預見到其中產能過剩的風險;施正榮爾后對市場又出現多次誤判,以致尚德在產業鏈整合和薄膜電池的研發上都栽了跟頭。這直接導致了尚德先發優勢的喪失。
尚德的凈利潤率在2004年達到23.2%之后便持續下跌,即使在行業大好的2005年到2007年間以及2009年,尚德也出乎意料地出現低凈利潤率。
2011年,中國的光伏企業又開始出現行業性的危機。賽迪智庫光伏產業研究所的調查顯示,今年國內行業利潤率從139%下滑到20%1/3企業處于半停產狀態,僅第二季度,浙江就有超過50家光伏企業破產。
這場危機是以美國的光伏企業危機為發端的獨立研究機構GTMResearch調查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里美國約有1/5光伏產能破產或停產,主要原因是無法與中國廉價太陽能產品競爭。于是有7家美國光伏企業開始指責中國企業能夠拿到低息貸款以及更低的地價和電價,認為這造成了市場不公。美國政府也據此決定對中國光伏企業進行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歐洲市場也遇到麻煩,這一方面是因為歐債危機,另一方面,近日有消息稱,歐盟也將跟進雙反調查。
對于絕對依靠入口的中國光伏企業來說,沒有比這更壞的消息了尚德媒體關系部經理張建敏說,最令企業憂慮的還是歐盟市場,一旦歐盟跟進,多數企業只有死路一條。
這是施正榮創業10年來碰到第三次企業危機—2004年和2008年,施正榮兩次遭遇資金困局差點破產,最終依靠銀行貸款渡過難關。
施正榮希望同樣能夠涉險過關,把希望寄托在中國市場,預測到2015年中國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年裝機量將達到8000至1萬兆瓦。
只是恐怕到時候中國市場也是一個靠壓價競爭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