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購物結賬時,拿出手機在POS機上掃描,幾秒鐘就可以完成結算。眼下,“手機錢包”正成為北京一些超市推出的新潮流。
在西門子的智能辦公大樓中,當房間里有人時,照明系統會自動感應打開,在走廊中,有人經過時,燈也會自動打開。
在上海浦東機場,安裝防入侵系統,散布在墻頭墻角墻面和周圍道路上,傳感器能根據聲音、圖像、震動頻率等信息,分析爬過圍欄的究竟是人還是貓狗等動物,進而判斷是否報警。
“這些都是應用了物聯網的相關技術”,中國信息產業商會會長張琪告訴記者。
工信部信息化推進司副司長董寶青在“環渤海物聯網產業發展與合作專題會議”上表示,在推動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時候要正確處理好產業與應用的關系,不能光走技術驅動的路線,而應強調需求驅動。
技術創新
在2010上海世博會進行期間,每天都有幾萬甚至十幾萬觀眾經軌道交通進入園區;在園區內,每天在主干道進行的“歡樂盛裝大巡游”這樣的大型活動也吸引著大批觀眾的圍觀。在這些人流最為密集的區域,有一張看不見的網為各項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游人安全提供隨時保障。
這套系統就是中星微集團通過與上海移動合作構建的“中星智能視頻系統”,包括智能監控平臺、高清IP攝像頭、無線遠程監控等多項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該系統主要應用在世博新聞中心、園區重點路線、上海市運營軌道交通、上海移動在滬營業廳等處。通過智能分析和分類處理,將信息輸送到世博指揮中心、世博展示中心、軌道交通監控中心以及上海移動管理中心,實時進行遠程監控和管理。
而有了這套系統,無論在地鐵運營中心,還是在世博指揮中心,管理者隨時都可以通過顯示屏幕或手機看到監控范圍內的每一處細節。
中星微集團董事局主席鄧中翰院士表示,“中星智能視頻系統”在上海世博會的成功應用,是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大規模城市活動的成功范例。同時,也為物聯網技術今后在國家安全、城市管理、環境監控、智能交通等方面的推廣奠定了良好基礎。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把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種種裝置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具體地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公路、建筑、供水系統、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然后將“物聯網”與現有的互聯網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達到高效、智能管理的目的。作為前沿交叉領域,物聯網同時涉及芯片、傳感器、嵌入式智能、無線傳輸及實時數據交換等多種技術。
如今,這項最早起源于美國、在發達國家有廣泛應用的技術領域已逐漸為國內企業所引入,并進行了創新。
“浦東機場的電子圍欄表面沒什么創新,實際上他的監控要比一般感應裝置更加智能”,圍欄項目研發單位、無錫物聯網研究院院長助理韓夏告訴記者。以往在鐵網上安裝的紅外安防系統,哪怕有人從旁邊經過,或是掉個落葉,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引發報警。而應用物聯網技術,該電子圍欄對信號的處理達到一個高水平的探測智能判斷水平,能夠消除來自無關干擾的誤報,如風、雨、動物、飛機、汽車和非入侵者引起的信號源等。
在韓夏看來,繼PC、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物聯網將掀起第3次信息浪潮。
現在應用較為普遍的手機錢包和智能公交卡系統,就采用了物聯網的一項基礎技術——RFID(無線射頻識別系統)。
作為物聯網重要技術之一的RFID電子標簽技術,在中國2009年其市場規模就達到85.3億元,僅次于美國和英國,在全球已經居于第3位。“今年保守的預計會達到120億元的市場規模,增長幅度達到38.3%。”張琪說。
RFID技術被稱為最具物聯特性和最有發展前途的技術之一。深圳遠望谷正是該技術的國內領軍企業,其在國內RFID最大市場之一的鐵路領域就擁有超過60%的份額。鐵路車號識別是超高頻RFID技術在中國最大的應用市場,為此鐵道部累計投資已接近10億元人民幣。目前僅遠望谷1家公司就在全國40萬輛鐵路貨車上安裝了電子標簽,在8萬公里鐵路線上安裝RFID讀寫器系統3000多套。如今,遠望谷自主研發的50多項RFID專利技術和產品已成為鐵路的標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