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綜合分析,預計200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將達到2.6萬億美元的規模,同比增長20%左右。2009年,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會繼續增加,國際經濟形勢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可能進一步加深。但機遇仍大于挑戰。
受世界經濟放緩、美國金融危機惡化蔓延、國內經濟減速、人民幣升值、主要行業投資率下降以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等不利因素影響,今年以來我國出口增速明顯回落,企業利潤嚴重壓縮,貿易環境不斷惡化。從前10個月的對外貿易情況來看,我國進出口形勢總體是好的,但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短期內難以恢復,國際市場需求將繼續減弱。
從目前經濟形勢看,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制約,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一直對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外部需求出現了增速減緩、支撐力減弱、貢獻率降低的現象。
我國出口增長與世界經濟增長之間有著十分緊密聯系。世界銀行預計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分別為2.7%和2.5%,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經濟減速明顯,對我國商品需求受到抑制。根據有關測算,美國GDP增速每下降1個百分點,中國出口增速將下降4.75個百分點;歐盟經濟增速每下降1個百分點,中國出口歐盟的電子產品將下降千分之十五;紡織服裝業將下降千分之五。
計量分析表明,從長期來看,投資、出口與中國經濟增長存在唯一長期穩定均衡關系,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有著正向的促進作用,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彈性較大,出口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0.8150個百分點;國內投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0.4994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我國的經濟增長有著明顯的“資本擴張型”和“出口導向型”的特征。
近期,為防止國內經濟下滑,我國已出臺諸多舉措以刺激出口鼓勵進口。例如在今年8月份、11月初和12月初3次上調出口退稅率。12月初還將下調部分商品的出口關稅。正處于金融“寒冬”中的中國出口企業一般都是加工型企業,如何渡過漫長嚴冬,是個不小的挑戰。企業本身要加強自身管理、加強創新、改變產品結構、苦練內功,并根據國際市場的變化,改變營銷策略、改變營銷對象。
當前外貿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與新問題
據海關統計,1~10月份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4.4%。其中出口額增長21.9%,比上年同期回落了4.6個百分點;進口額增長27.6%,比上年同期高7.8個百分點。出口增速低于進口增速5.7個百分點,差距比1-9月縮小1.1個百分點。1~10月實現貿易順差2160億美元,增長1.3%。
凈出口對經濟的拉動力明顯乏力。出口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據國家統計局核算資料表明,2007年出口占GDP的37%,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21.5%,拉動GDP增長2.6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9%,比上年同期回落16.8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僅0.5個百分點。
出口仍然下滑,初級產品和一些資源品出口變化較大。10月份出口貿易繼續呈下滑趨勢,與上年同月相比,出口額增長19.2%,回落3.1個百分點。環比回落2.3個百分點,低于進口3.4個百分點。下滑幅度最大仍是加工貿易,當月增長8.5%,回落12.7個百分點。
進口貿易出現回落,部分商品進口出現量價齊跌。10月份,進口貿易額同比增長15.6%,不僅低于上年同月增速9.9個百分點,而且低于上月增速5.7個百分點,為今年以來進口增速最低值。出口增速高于進口增速3.6個百分點,差距比上月拉大3.4個百分點。當月外貿順差352.4億美元,增長29.8%。在進口貿易中,回落最快的是加工貿易,當月僅增長1.9%,與上年同月比較,回落16.6個百分點;一般貿易增長30.1%,回落7.1個百分點。
傳統商品進出口增長放緩。一是服裝、玩具、塑料制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放緩。從今年秋季廣交會的情況看,以紡織品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第三期訂單大量減少,明年出口形勢不容樂觀。二是紡織原料、紙及紙板、鋼坯及粗鍛件等一些資源類產品進口繼續減少。三是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增長平穩。
單月貿易順差創歷史新高,累計貿易順差由降轉增。7月份以來單月貿易順差連續增加,同比增幅不斷擴大。10月份貿易順差為352.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1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9.8%,高于9月份增幅7.6個百分點。同時,累計外貿順差同比降幅不斷縮小,10月份累計順差由降轉增。1-10月,外貿順差累計2159.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7.4億美元,增長1.3%,而1-9月為下降2.7%。
與新興市場國家的雙邊貿易則迅速增長。在我與主要貿易伙伴雙邊貿易中,對美雙邊貿易增長趨緩,與印度雙邊貿易增長迅猛。我國與新興市場國家的雙邊貿易則迅速增長。與印度、巴西、阿根廷等新興市場國家的雙邊貿易增長很快,部分填補了發達經濟體需求趨緩留下的空間。特別是與印度雙邊貿易增長迅猛。
2009年對外貿易形勢仍難樂觀
今年后幾個月以至于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將全面放緩,美國次貸危機不斷深化,全球金融持續動蕩。受此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減弱,復蘇乏力。動蕩的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正孕育著新的變革,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外來沖擊,對外貿易形勢嚴峻,出口前景堪憂,對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造成一定壓力。
綜合分析,預測2008年進出口總額將達到2.6萬億美元的規模,同比增長20%左右。2009年,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會繼續增加,國際經濟形勢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可能進一步加深。
一、五大有利因素:
一是國家將會陸續推出更多政策刺激出口,鼓勵進口。如已出臺或將推出對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調整,有力地扶持了相關出口企業,促使外貿的整體格局沿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將進一步調整進出口稅收、外匯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必要措施,支持優勢企業和產品出口,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出口企業貸款,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增加國內需要的產品進口。
二是近期國家下調貸款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準備金率,對中小企業資金壓力有所減緩。為解決外向型企業目前遇到的困難,國家正采取了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幫助中小企業改善融資條件,幫助勞動密集型企業提升競爭力,保持外貿進出口的穩定增長。
三是外部壓力有所減緩,伴隨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下跌的趨勢形成,外貿企業利潤空間降低的壓力減輕,加上國際油價等重要資源價格回落,使生產成本得以降低,企業經營形勢有望得到改善。
四是從11月1 日起,將紡織品、服裝、玩具等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調高到14%,使相關企業普遍受益,增強了抵御外部市場沖擊的能力。自12月1日起進一步提高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機電產品和其他受影響較大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總共涉及3770項產品,約占全部出口產品的27.9%。這是今年下半年以來第三次上調出口退稅稅率。根據國內生產消費及國際市場變化,取消部分鋼材、化工品和糧食的出口關稅,降低部分化肥出口關稅并調整征稅方式,對個別產品開征或提高出口關稅。在當前貿易出口增速下滑的背景下,這一舉措釋放出保出口增長的信號。有鋼鐵專家指出,政府此次取消部分鋼材出口關稅有助于減輕企業負擔,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也有利于刺激一些國內市場壓力比較大的高附加值鋼鐵產品的出口。此次國家對部分化肥產品的調整也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今年以來,為了保障國內化肥供應,我國多次上調化肥出口關稅,并對部分產品加征100%至150%的特別出口關稅。但隨著國際化肥產品價格不斷下跌,國內化肥逐漸失去價格優勢,化肥公司基本已很難對外出口。在國際化肥價格仍有下行風險之際,國家此次降低化肥產品出口關稅,有助于通過增加出口來消化國內剩余的化肥產能,幫助化肥企業走出當前困境。而此次取消部分糧食的出口關稅,不僅可以擴大內需,還可以拉動國內糧價,幫助農民增收。
五是在世界經濟調整時期各國貨幣政策由緊到松,為保持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提供了一定的政策調節空間。隨著世界經濟增長緩慢、全球通脹壓力緩和,美聯儲、歐洲央行、英格蘭銀行松動貨幣政策,發展中國家也可能放慢升息步伐,甚至轉變貨幣政策調節方向。這為我國貨幣政策從緊到松提供了較好的外部環境,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提供有利的信貸條件。
二、五個不利和不確定因素:
一是各國可能采取更為保守的貿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圍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增大。今年后幾個月中國對美國、歐盟和日本市場的出口增長不容樂觀。
二是外部需求減緩,影響出口市場。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愈演愈烈,逐漸由美國向全球傳導,演變成一場國際金融危機,全球經貿變數增加,外貿環境趨緊;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趨淡,日本經濟再度陷于停滯,失業率趨升,外部需求減緩,都將對出口造成更大的外壓。
盡管10月份我國出口增速依然保持穩定增長,但環比下降5.9%,出口前景不容樂觀。根據國際貿易組織統計,如果發達國家GDP增速降為0.3%,發展中國家GDP增速降為3%左右,我國出口增速則應在8%左右。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將預測的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由3%下調為1%,其中我國主要貿易伙伴歐、美、日將出現負增長,這將對我國出口形成很大沖擊。
三是我國進口材料價格的明顯回落,將進一步壓低進口增速。9月份原油、鐵礦石等進口原料價格的大幅下降,導致進口價格指數跌幅超過10%。進口價格指數的明顯回落,也將進一步壓低進口增速。但考慮到中央政府近期推出了加大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廉租房建設的積極財政政策,將推動我國鋼鐵、機械等行業的投資,我國進口將會有所恢復。而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新出口訂單指數10月份環比大幅下降9.6%,這將導致我國出口增速繼續下滑。基于此,我國單月貿易順差很難繼續增長。
四是全球通脹加劇,能源資源價格持續高企,企業經營面臨困境。通脹升溫直接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據商務部資料顯示,目前機電、輕工、化工等行業原材料價格漲幅高達20%,國際海運費也漲了30%以上,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成本落差縮小,我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下降。
五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受美國次貸危機的拖累,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導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貿易技術設限及貿易摩擦增多。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在商品標準、技術法規和技術認證制度等方面設置了多種貿易技術壁壘,特別是各種技術認證制度差異性大,認證難度和成本費用高,正成為擴大出口的主要障礙。
采取短期政策和長期政策緊密結合,調控對外貿易
在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經濟變化對我國的機遇和挑戰始終并存。我們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充分發揮世界經濟環境對我國的正面效應,盡可能地減輕負面影響。在機遇中促發展,在挑戰中求發展。既要及時把握短期因素的調整方向,更要注重長期因素的政策推動,增強抵御外部風險能力,保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針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兩高一資”產業的不同特點和結構調整需要給予區別對待。“兩高一資”產業目前受到的影響是可以承受的,外部嚴峻的市場形勢和緊縮的政策效果給這些企業提供了一個加快轉型升級的機會。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應該給其一個穩定的環境,放松在以前外部市場較好情況下制定的從緊政策。特別是在當前嚴峻的國際背景下,外需市場的擠壓在客觀上也會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升級,所以,在政策上要緩解這一過程,防止來得太快,給就業和社會穩定造成沖擊。
二是采取以減稅為主的短期政策。其一是稅收,基本思路是減稅,下一步可適時推出增值稅轉型,由此激發企業的活力,加大企業更新改造的動力;其二是投資,加大投資力度,通過投資帶動經濟增長,政府可加大對于公共性的基礎設施的投資。比如,可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投資,交通等基礎設施投資,環保領域的投資,社會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等;其三是靈活運用貨幣、信貸政策;其四是適當調整外貿政策,尤其是要支持優勢產品和優勢企業的出口,對于勞動密集型產品也要冷靜對待,不能用藥過猛;其五是價格手段,政府可以對糧食等特殊商品確定最低收購價。
三是要因地制宜創新對加工貿易的管理,并在打造有競爭力的工業企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服務業;繼續推進城鎮化步伐,將主要著力點放到擴大內需,促進國內消費上。
從長期來看,關鍵是要打造有競爭力的企業,打造有自己的技術、有自己品牌的企業,實現微觀基礎的再造。這是應對此次危機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著力點的最大不同,也是要把應對危機與促進中國產業升級轉型結合起來的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