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6日生物制藥新貴海普瑞登陸深交所中小企業板,以每股148元刷新A股發行價最高紀錄。而控制著海普瑞79.98%股權的李鋰夫婦一躍成為中國新“首富”。
此舉被業內解讀為“一個舊時代的結束,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業內人士指出,“首富”第一次出自生物制藥行業的意義,正如當年的陳天橋之于互聯網、施正榮之于太陽能、黃光裕之于連鎖消費、王傳福之于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第一次聚焦了如此多的關注和好奇。
那么,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的現狀如何?未來還有哪些新的發展機遇?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生物谷集團BioonGroup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張發寶。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張發寶是中國醫藥產業技術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生物谷集團旗下包括生物谷網站、生物在線、制藥在線、生物匯展、生物招聘、中國生命科學論壇、生物谷技術征信等服務平臺。他表示,未來十年,生物醫藥產業將會保持快速發展,同時,在生物醫藥產業中,他最看好的是醫藥研發外包的CRO模式。
記者:您如何評價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現狀?
張發寶:據估計,在未來10年內生物醫藥行業仍然能保持高速增長。我以上海的張江為例來講。目前上海僅張江就有30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上海的生物醫藥從簡單的企業入駐‘產業集群’向業態過渡階段。
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性已不容置疑,雖然目前總量規模不大,但發展速度較快。上海在2000-2004年期間生物醫藥工程產業保持年20%以上的增速;而近兩年增速更是超過30%,在上海市發布的《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行動計劃》中提到,“把上海初步建成國內生物醫藥的創新產品制造中心、商業中心和研發中心,使行業經濟總量達到2000億元”。
記者:今年二季度,美國藥物研發公司查爾斯河(CRL)宣布,將以每股21.25美元、總價16億美元收購中國制藥外包服務公司無錫藥明康德(WX.NYSE)。這說明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已經進入并購聯合時代?
張發寶:中國的市場越來越受重視,這是收購方成形的本質原因。中國不僅是一個外包或 “生產制造”的市場,也應該成為“高端研發”的市場,這些國際巨頭不像以往將業務外包過來,而是要真正投入到中國市場。這些企業要全面進入中國市場的方式不外乎直接進入、成立合資公司、收購。收購是最常用的策略和便捷通道之一。
記者:為什么在生物醫藥領域中,生物醫藥研發外包企業(CRO)最受業界關注?
張發寶:CRO模式是生物醫藥產業最熱的方向之一。全國各大生物醫藥園區,幾乎均以醫藥外包(CRO)作為目標進行發展和招商;國內CRO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大約有300多家;目前這些企業發展勢頭很好。實際上在整個美國,也不過460家CRO企業,但是其產值是中國的CRO企業的100倍左右。這一數據說明中國生物醫藥CRO企業前景相當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