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自行車、燒木頭、做堆肥,瑞典人的生活看似很復古,但實際上是最低碳、最綠色、最“未來”的。
正當世界各國都因油價高漲而恐慌,并憂心氣候變化時,瑞典政府卻發表了《邁向2020的無油國家》宣言,一時間令世界為之一驚。一旦實現這個目標,瑞典將是世界上第一個以替代能源為主的“無油經濟體”。
人們不禁要問,瑞典邁向“無油國家”底氣何在?憑什么能做到“無油”?人們對這個北歐國度充滿好奇。
自給自足“無油”生活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公共交通工具有些“另類”。這座城市大約300部公交車的車身噴涂上了“Ethanol”或者“Biogas”的字樣,街頭穿梭的出租車則被一片綠葉、一團花簇或是三角形資源循環標志裝飾得與眾不同。
不“喝”石油的,還有瑞典的私家車與政府公務車。2007年上半年,瑞典使用替代能源的汽車銷售量就在2萬多輛,占新車銷售總量的15%。
在瑞典,自行車的普及率也相當可觀。天氣好時,市中心區域約80萬人口中,每天都有10萬人騎車上下班,單程距離平均為10公里。很多公司都在辦公室設有淋浴,讓騎車后汗流浹背的員工沖洗完身體再工作。
在綠色能源的使用方面,瑞典早已交出多項世界第一。據歐盟統計,可再生能源目前已占瑞典能源消耗量的28%,比歐洲平均值高4倍多。現在該國只有32%的能源來自石油,比1970年的77%大幅降低,石油替代率堪稱世界第一。瑞典也是全歐洲環保汽車銷售最好的國家。
用科技復古未來
在替代能源的開發上,瑞典一直大步向前。瑞典能源局每年贊助四五百個研究計劃,一年經費約15億克朗。在瑞典,各種能源開發項目如雨后春筍。北方極地的恩舍爾茲維克小鎮,就投入了近百億資金,計劃在10年內研發出用木屑生產車用燃料的技術。
今日走在瑞典的大城小鎮,常常看到人們騎著自行車從身邊經過。走訪瑞典各城市發電廠,發現外面堆放的原料,盡是一堆堆的廢木屑。而廢水處理場里,也特別撥個空地讓廚余、有機垃圾堆放,以制造沼氣。
瑞典人的生活,好像很復古,但事實上,這也是最“未來”的。因為在如何迎接沒有石油的未來方面,瑞典人已經超前許多國家好幾步了。
大力開發生物質能源
由于較早就開始了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并且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完善的產學研體系,瑞典的生物質能源產業從技術到規模都處于全球領先地位,是歐盟中使用再生能源比例最高的國家。在《邁向2020的無油國家》宣言中,瑞典提出了將在2020年成為全球第一個不使用石油的國家。為實現這一目標,瑞典正通過政府、企業和民眾的共同努力,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
上世紀70年代開始,瑞典就開始嘗試建立市場化的生物質能源體系,并從1997年起實行電價補貼制度,政府對生物質發電給予0.9歐分/千瓦時的補貼,并根據企業使用生物發電量的比例給予稅收減免優惠。
最近5年至10年,瑞典開始推廣生物乙醇的工業化生產,目前瑞典生物乙醇汽車比比皆是,乙醇汽車加油站有676個,占全部加油站的15%。另外,瑞典是世界領先的車用生物沼氣生產國,瑞典哥德堡市的4000多輛車已經全部采用生物沼氣,全球最大生物沼氣生產廠也于今年在這里開工建設。
經濟推動新能源技術發展
經濟激勵、公眾環保、制度系統和人文建設,成就了瑞典這個“未來之城”。
在發展新能源技術方面,不同的國家在嘗試不同的方式,有些是給企業一個承諾的購買價格,瑞典則采取與之不同的方式。瑞典政府對那些風力等新能源技術產生的電力給予認證,然后在市場上出售。購買者就是用電的企業或者個人,因為政府規定工廠用電或者居民用電中的一部分要來自通過認證的可再生能源。在這個過程中,保證了新能源電力的一部分市場,使其獲得了收益,也可以看做是政府對公司的另外一種方式的補貼。
經濟激勵系統的實施實際上也需要政府的強制力量在背后推動。瑞典的企業和居民用電中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是政府強制要求的。同樣,瑞典政府還擔負其他責任:基礎設施建設、立法、教育公眾的責任和資助先進的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