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家電切入新興的太陽能行業,榮事達堪稱探路者和先行者,能否成為最終的領導者,仍取決于潘保春等當權者們對于企業未來發展的主動權把控、對品牌所有權的博弈、對于企業差異化定位等關鍵力量。
自2004年榮事達進入太陽能熱水器市場以來,6年間社會各界對于企業發展前景和專業性的質疑一直不斷。不過,這并未阻止以榮事達、美的、海爾、萬和為代表的一批家電企業開拓太陽能熱利用市場的熱情。
目前,潘保春掌控下的榮事達已經成為國內從家電向太陽能領域進軍的杰出代表,銷售業績、企業規模、發展前景全面看漲。不過,與四季沐歌、桑樂等同行相比,榮事達如何從主流變成主導、從參與變身領跑,這不僅考驗著潘保春的經營管理能力,還要受制于榮事達集團的戰略方向。
家電優勢有多大
“與其說榮事達是家電進軍太陽能的優秀代表,倒不如說榮事達就是一家地道的太陽能企業。”一位知情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當年潘保春以榮事達品牌切入太陽能領域,與同行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榮事達是一個比較響亮的家電品牌,已經擁有了較高知名度。不過,在產品研發、市場營銷、渠道開拓等方面,榮事達團隊則完全是按照太陽能的特點辦事,并未能在渠道拓展、產品研發等方面獲得集團更大的支持。
據悉,當年潘保春為了更好地貼近太陽能行業和市場,從太陽雨挖來了具有豐富經驗的梁自全擔當公司總經理一職,并從皇明、太陽雨等大企業撬來了不少的市場營銷人員。同時,與很多專業做太陽能的企業不同,由于榮事達的高社會知名度,在短短幾年前潘保春便借助這一塊“金字招牌”在市場上迅速打開銷售局面,特別是在大本營市場安徽獲得了絕對優勢。
品牌是撬動榮事達太陽能快速成長的決定性力量,最終這也成為海爾、萬和、美的等企業進入太陽能市場屢試不爽的奇招。目前,海爾已經成為太陽能市場最具競爭力的家電品牌,雖然仍與行業前五強存在一定差距,但上升速度特別快。
目前,家電類的太陽能企業在市場拓展中,則特別注意“入鄉隨俗”,通過發展區域代理商,尋找建材水暖店開設專營店等模式。鮮有家電企業將太陽能通過蘇寧、國美等連鎖渠道銷售。同時,許多家電的代理商由于不了解產品性能、不習慣先款后貨等結算方式,對銷售太陽能并不熱情。
對此,家電分析師洪仕斌卻指出,太陽能與家電的渠道基本無法對接。家電主要是通過連鎖賣場、百貨商城等渠道,而太陽能由于體積大、安裝復雜則必須是采取縣鎮專營店的模式。如果說,榮事達當初只想著借原來家電的渠道拓展銷售,肯定會遭遇“滑鐵盧”。
品牌起步后,擁有家電集團的堅強后盾,充滿了可以在市場上進行包裝和炒作的家電渠道、售后服務、產品研發實力等題材,最終這成為推動榮事達為代表的家電類太陽能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戰略空間在何處
實際上,與海爾、萬和等家電企業,是以關聯多元化的戰略切入太陽能行業不同,榮事達太陽能則是一家帶有很強個人意志和能力色彩的太陽能公司,其只是作為集團與潘保春在商業模式和發展盈利上的一種合作產物。
據了解,隨著美菱、榮事達、揚子等一批安徽老牌家電集團紛紛將旗下主營業務出售給其它企業之后,產品商標所有權則成為集團最大的盈利手段。近年來,揚子空調公司就通過將品牌與個人成立全新合資的方式,迅速催生了一批老板,也盤活了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當年,潘保春與榮事達集團也正是以這種合作的方式拉開了榮事達太陽能的快速擴張之路。知情人士透露,去年榮事達集團與潘保春在股權關系上進行了進一步明確,潘保春已完全擁有了對榮事達太陽能公司的主動權。不過,品牌所有權卻仍在集團手中。
記者注意到,當年榮事達切入太陽能領域后,就借鑒了家電營銷經驗,率先確定了 “健康太陽能”的差異化品牌定位。不過,亦有人士指出,現階段健康家電呼聲減弱,關鍵在于健康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具體的標準和公開的標尺可以衡量。
同時,對于榮事達而言,未來發展的最大不確定還在于,一旦榮事達集團看到太陽能業務上的廣闊商業前景欲收回自行操作,那么對于潘保春和其經營團隊,又應該如何避免“為他人養育孩子”的尷尬局面出現。
家電的背景成為推動榮事達太陽能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家電品牌的不確定性,卻又將為榮事達太陽能未來的發展挖了一個“大坑”,如何避開這一美麗的陷阱,將是考量潘保春智慧的關鍵問題。
自2004年榮事達進入太陽能熱水器市場以來,6年間社會各界對于企業發展前景和專業性的質疑一直不斷。不過,這并未阻止以榮事達、美的、海爾、萬和為代表的一批家電企業開拓太陽能熱利用市場的熱情。
目前,潘保春掌控下的榮事達已經成為國內從家電向太陽能領域進軍的杰出代表,銷售業績、企業規模、發展前景全面看漲。不過,與四季沐歌、桑樂等同行相比,榮事達如何從主流變成主導、從參與變身領跑,這不僅考驗著潘保春的經營管理能力,還要受制于榮事達集團的戰略方向。
家電優勢有多大
“與其說榮事達是家電進軍太陽能的優秀代表,倒不如說榮事達就是一家地道的太陽能企業。”一位知情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當年潘保春以榮事達品牌切入太陽能領域,與同行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榮事達是一個比較響亮的家電品牌,已經擁有了較高知名度。不過,在產品研發、市場營銷、渠道開拓等方面,榮事達團隊則完全是按照太陽能的特點辦事,并未能在渠道拓展、產品研發等方面獲得集團更大的支持。
據悉,當年潘保春為了更好地貼近太陽能行業和市場,從太陽雨挖來了具有豐富經驗的梁自全擔當公司總經理一職,并從皇明、太陽雨等大企業撬來了不少的市場營銷人員。同時,與很多專業做太陽能的企業不同,由于榮事達的高社會知名度,在短短幾年前潘保春便借助這一塊“金字招牌”在市場上迅速打開銷售局面,特別是在大本營市場安徽獲得了絕對優勢。
品牌是撬動榮事達太陽能快速成長的決定性力量,最終這也成為海爾、萬和、美的等企業進入太陽能市場屢試不爽的奇招。目前,海爾已經成為太陽能市場最具競爭力的家電品牌,雖然仍與行業前五強存在一定差距,但上升速度特別快。
目前,家電類的太陽能企業在市場拓展中,則特別注意“入鄉隨俗”,通過發展區域代理商,尋找建材水暖店開設專營店等模式。鮮有家電企業將太陽能通過蘇寧、國美等連鎖渠道銷售。同時,許多家電的代理商由于不了解產品性能、不習慣先款后貨等結算方式,對銷售太陽能并不熱情。
對此,家電分析師洪仕斌卻指出,太陽能與家電的渠道基本無法對接。家電主要是通過連鎖賣場、百貨商城等渠道,而太陽能由于體積大、安裝復雜則必須是采取縣鎮專營店的模式。如果說,榮事達當初只想著借原來家電的渠道拓展銷售,肯定會遭遇“滑鐵盧”。
品牌起步后,擁有家電集團的堅強后盾,充滿了可以在市場上進行包裝和炒作的家電渠道、售后服務、產品研發實力等題材,最終這成為推動榮事達為代表的家電類太陽能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戰略空間在何處
實際上,與海爾、萬和等家電企業,是以關聯多元化的戰略切入太陽能行業不同,榮事達太陽能則是一家帶有很強個人意志和能力色彩的太陽能公司,其只是作為集團與潘保春在商業模式和發展盈利上的一種合作產物。
據了解,隨著美菱、榮事達、揚子等一批安徽老牌家電集團紛紛將旗下主營業務出售給其它企業之后,產品商標所有權則成為集團最大的盈利手段。近年來,揚子空調公司就通過將品牌與個人成立全新合資的方式,迅速催生了一批老板,也盤活了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當年,潘保春與榮事達集團也正是以這種合作的方式拉開了榮事達太陽能的快速擴張之路。知情人士透露,去年榮事達集團與潘保春在股權關系上進行了進一步明確,潘保春已完全擁有了對榮事達太陽能公司的主動權。不過,品牌所有權卻仍在集團手中。
記者注意到,當年榮事達切入太陽能領域后,就借鑒了家電營銷經驗,率先確定了 “健康太陽能”的差異化品牌定位。不過,亦有人士指出,現階段健康家電呼聲減弱,關鍵在于健康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具體的標準和公開的標尺可以衡量。
同時,對于榮事達而言,未來發展的最大不確定還在于,一旦榮事達集團看到太陽能業務上的廣闊商業前景欲收回自行操作,那么對于潘保春和其經營團隊,又應該如何避免“為他人養育孩子”的尷尬局面出現。
家電的背景成為推動榮事達太陽能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家電品牌的不確定性,卻又將為榮事達太陽能未來的發展挖了一個“大坑”,如何避開這一美麗的陷阱,將是考量潘保春智慧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