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專業(yè)角度來看,消息頻飛、眾說紛紜的樓市漸成假新聞泛濫的輿論舞臺。保證新聞真實、客觀的職業(yè)原則,面對傳言小心求證、謹慎報道的專業(yè)理念,在充斥著傳聞、猜測、流言的樓市新聞面前,變得極其蒼白無力和無足輕重。尋找極端話題,進而吸引眼球、刺激社會,讓貧富差距拉大的社會現(xiàn)實進一步增添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正在成為樓市新聞的操作模式。
當然,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有一些政府部門各自為政、數(shù)據(jù)相互矛盾造成的信息混亂,也有部分專家治學作風輕浮、說法過于隨意帶來的輿論影響。但是,消息來源的不確切,并不是媒體報道一再失真、誤導社會輿論的免責理由。面對眾說紛紜的各種樓市信息,保證新聞真實的基本原則不僅適用,而且依然有效。比如,要“檢驗來自所有來源的信息準確性,小心避免無意的錯誤”,“任何可能的時候,都要指明消息來源”,“公眾應該有盡可能多的信息來判斷消息來源的可靠性”,此外,要“認識到采集和報道信息會引起傷害和不適,報道新聞并不意味著你就可以傲慢自大”等等。
從上述新聞報道原則上,人們可以看到,謹慎小心、如履薄冰、慎重求證,是新聞媒體和記者面對流言傳聞應有的基本職業(yè)態(tài)度。作為對社會負有責任的輿論守望者,應該盡可能摒棄夸大虛浮的報道文風,以理性、客觀、務實的態(tài)度影響社會,在發(fā)現(xiàn)問題、設置議題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可在越來越多的樓市新聞報道中,新聞操作的專業(yè)理念,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
比如,有關物業(yè)稅、房產(chǎn)稅的一些報道中,對法治理念的倡導,對立法程序的尊重,對急功近利、心情迫切的政府加稅行為的高度警惕,這些媒體本來應該堅守的公共價值和社會立場,被心情急躁、娛樂輕浮的報道者忽略和遺忘。崇尚政策批評和社會良心的媒體本色,時常被湮沒在仇富情緒濃厚的民粹思潮里。挑動社會對立和仇恨情緒,在一些說法極端的報道里若隱若現(xiàn)。
新近有的一個震驚世界的數(shù)據(jù):中國空置房6540萬套,足夠兩億人居住。即便國務院和各地政府真的轟轟烈烈開展很長時間的全國性的房屋普查,也不敢輕易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這樣的“空穴來風”,就像印證貧富差距過大的輿論炸彈,不管窮富,在受眾心理上都會產(chǎn)生騷動不安和強烈的不穩(wěn)定感。
當然,要求媒體在報道時有所節(jié)制、堅守理性和公共價值之外,還有必要對樓市政策主導者進行必要提醒。由于一些官員長期沉浸在管制、審批高于一切的權(quán)力迷幻中,固步自封,導致管理方法與日新月異的社會現(xiàn)實嚴重脫節(jié)。以城市人口、婚姻、家庭、住房等社會基本信息為例,信息不全和失真,已成為社會管理的重要問題。正是由于土地、住房、建設等部門相關工作的停滯,導致了可以信賴的覆蓋全國的房產(chǎn)信息系統(tǒng)的缺失。從施行二套房提高首付、三套房停止貸款等差異化信貸政策以來,可以看到信息不全、定義不準所帶來的政策實施弊端。
真實信息的缺位,必然會導致“謠言滿天飛”。于是,不同領域、學術背景不同的專家、學者的信口開河,就成為權(quán)威消息來源,而匿名消息來源也一再被媒體濫用,甚至隨意捏造消息源。當“謊言的真實”刺激著觀望情緒濃厚的樓市時,很多人會“不知道明天在哪里”。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