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新政百日之際,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玨林在回答記者有關樓市是否會出現大面積的降價的提問時語出驚人,曰:“每個企業的房子并不多,房子賣一半就盈利了,他們沒有必要大幅降價出售。”
“房子賣一半就盈利了”,等于說只要賣出一半即可收回全部成本,而剩下的另一半就相當于純賺。按此推算,目前房地產行業至少還有50%的利潤空間,至于毛利潤則恐怕會高得令人乍舌。
作為國家房地產主管部門的官員,而且是房地產政策研究人員,相信王副主任的上述回答是有事實依據的。而這種事實依據,不說是來自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查研究或者是財務分析,至少也是一種業內專家的權威判斷。當然,或許也部分來自某些開發商的酒后真言。
調控了一年又一年,沒想到時至今日房地產的利潤率還是一柱擎天,怪不得經歷了數輪新政之后,樓市不是回歸了百姓,回歸了自然,而是依舊高處不勝寒,甚至是亂花漸入迷人眼。由此便不難想象,房地產的利潤在新的“國十條”出臺之前是如何之高。同時也不難理解,為何每次調控時開發商不是反躬自問,而是責有煩言,要么委過于地價推高了房價,要么歸咎于各項稅費加大了開發成本,甚至還把房價過高的原因推到了那些無房不嫁女的丈母娘身上。總之,就是顧左右而言他,矢口不提高房價的根源就在那如黑洞般的利潤空間。
好在王副主任沒忘了把話說透,在說完“房子賣一半就盈利了”之后,緊接著又補充了一句“他們沒有必要大幅降價出售。” 試想,利潤空間有如此之大,開發商們怎么會選擇“大幅度降價出售”呢,豈不是揮刀自宮。所以他們這次又一如既往地選擇了與新政和民意死扛。至于說在這幾年的調控中,開發商也時不時打點明折或是來點暗扣,那也只不過是給地方政府一點面子,或是象征性地玩一下假摔。一言以蔽之,還是在捂著那利潤空間打轉。
但是,幾經調控之后,為何房地產還有這么大的利潤空間,又是誰給房地產留下了這么大的利潤空間呢?難道數輪新政都未曾想到這個關鍵點?風起于青萍之末,或許還是調控的初衷離老百姓的期望太遠,或許是多年來蓄積的小資情調導致調控時總是心太軟。(完)